| 微信 : Adelaidehelp 联系邮箱 : [email protected] 开启辅助访问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50万黑人强奸、贩毒、闹事,广州告急”?来中国淘金的黑人,其实正在离去(组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cuunley 发表于 3-8-2018 11:14:40 转发到朋友圈 删帖
    1158 0

    本内容为网友发布信息,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精英说


    不管你有没有在广州生活过,一定或多或少知道:广州,这个具有极强包容性的城市,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已成为非洲黑人的聚集地。

    每每提及对这些聚居于羊城的“老黑”,许多人一定曾在不少媒体平台上看到过带有攻击和贬低意味的报道,甚至会对这个族群深恶痛绝。






    广州街头随处可见三五扎推的黑人(来源于新浪图片)

    “黑人的智商低于猩猩,好吃懒做。”

    “黑人有暴力倾向,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黑人滥交还携带艾滋病,专挑中国女人下手。他们与中国人联姻,威胁华夏血统。”

    在微信平台上,这些攻击黑人族群的内容常常自带惊悚的标题——无论是《50万黑人带来的灾难!贩毒、强奸、闹事!广州告急!》还是《嫁给黑人的中国女孩竟如此悲惨,一定远离这些loser!》,这类文章往往会在短时间内收获10万+,引发国人的围观、痛斥和怒骂。






    黑人和中国女孩的结合往往引发争议(图片来源于网络)

    去年两会期间,来自天津的政协委员潘庆林提交了一份名为《建议国家从严从速全力以赴解决广东省非洲黑人群居的问题》的提案,其中对广州黑人的不少说辞都与一些广为流传的负面信息不谋而合,再次引发了人们的忧虑。

    在提案中,潘庆林甚至将黑人问题上升到了国家种族的高度,他提出:如果放任黑人移民进入中国繁衍生息,当黑人血统泛滥到一定程度,甚至会给中国人带来“亡国灭种”的危机。






    来自天津的政协委员潘庆林(图片来自于文汇网)

    在如此大肆渲染下,黑人仿佛成了蝗虫和吸血鬼的代名词,他们抢占中国人的资源和机会,连广州都成了被黑人“侵略”的“沦陷之地”。

    然而,透过偏见与敌意,生活在广州的黑人,究竟为何会来到这里?他们是否真的那样一无是处、恶劣不堪?在时代洪流中,怀抱“中国梦”的他们,最后又将走向怎样的命运呢?

    下一站,小北:黑人“淘金梦”的起点

    但凡在广州生活过的人,只要一说起广州地铁五号线的小北站,立刻就会想起——那周边是有名的黑人聚集地,又被称为“巧克力城”。

    那边的黑人多到什么程度呢?可以说,就连空气中,都透露着挥之不散的香水味,而那份气味,独属于爱喷香水的广州黑人群体。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上个世纪90年代是中国制造业兴起的黄金时代,广州作为水路交通中心,也在这个时代中收获了全新机遇。这里商品价廉物美,从牙膏到牛仔裤,从仿制名牌包到手机,“Made in China”意味着你能用低廉价格买到想要的任何东西,这份“世界工厂”的底气和能力,对千里之外的非洲“代购”也形成了极强的吸引力。

    对于大多数非洲国家来说,即便国土内拥有丰富的矿藏资源,但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制造业基础却约等于零。因此,到中国进口商品再回国倒卖,这一来一回其实蕴含着无限商机,非洲“倒爷”们的中国“淘金梦”,就此兴起。






    一名黑人正在广州街头收拾商品(来源于新浪图片)

    2010年,香港大学Adams Bodomo博士在一项调查中发现,生活在广州的黑人,有多达96%都在从事中非商品进出口贸易和批发零售行业。这其实正是黑人聚集于广州最直接的原因——他们来这里,就是为了做生意。

    位于小北地铁A出口的天秀大厦最常上演的场景,便是三两成群的黑人拿着一叠叠美金,以“千”或“万”为单位购买商品。山寨版的D&G牛仔裤、Adidas鞋子、Gucci挎包像咸菜一样堆在过道上,静待被非洲金主挑中装入包裹。

    《南方周末》采访过一位尼日利亚商人,他每次来这里都会采购25000件衬衫运回国内转卖,如果每件衬衫利润以1.5美元来计算,每一次采购,都意味着37500美元的收入。






    位于小北地铁A出口的天秀大厦

    它是小北的地标建筑

    也曾是广州最著名的中非贸易集散地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天秀批发市场,一名非洲商人与中国内衣店老板砍价

    (来源于新浪图片)






    一名非洲黑人女子头顶着刚刚挑选好的货品

    (来源于新浪图片)

    像这样的故事,无疑诱惑着越来越多的黑人不远万里,从故乡来到广州,开始淘金之旅。

    春去秋来,二十个年头匆匆过去,以小北地区为中心向外辐射,全亚洲最大的非洲人聚居区缓慢成型。一开始过来做代购的黑人有的在此定居,有的带来了家人,有的与当地的中国人联姻,有的干脆自己留在中国,做起了批发零售的小生意。而面向非洲黑人的餐馆、理发店和宗教场所,也随着黑人数量的激增而出现。

    小北依旧是广州的小北,只是由于非洲黑人的涌入与活跃,开始展露出独特的移民特征。






    42岁塞拉利昂商人Bah Abdullaye开了一家服装批发店

    和中国妻子育有一双混血女儿

    (来源于新浪图片)






    广州耶稣圣心大教堂,尼日利亚小伙和他的中国女友

    (来源于新浪图片)






    黑人一家正在广州某公交站等车

    (来源于新浪图片)






    一名非洲女人走在广州市的“非洲村”

    (来源于新浪图片)






    三位黑人妇女,享受中式足疗保健

    (来源于新浪图片)

    也许是因为广州独有的包容性,在非洲黑人大量涌入与聚居的这些年,起初都是相安无事。广州人早就习惯了在自家孩子的班上出现一两个混血同学;看到黑人骑着共享单车飞驰在街上,也不是什么需要大惊小怪的事情。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但黝黑的肤色和刺鼻的香水味,还是会或多或少地引发中国人的戒心,毕竟习惯不代表接纳,共存不代表认同。在尝试与“异类”相处的探索中,蔓延的谣言与攻讦,似乎难以避免。

    广州黑人,是“祸害”还是“问题”?

    聚居于广州的黑人,是“祸害”还是“问题”?

    在不知情的人眼里,“广州黑人50万,犯罪无数”这样的描述,也许就是他们对广州黑人最直观的印象。对他们来说,黑人就是“祸害”。

    然而在事实上,非洲人只排在广东外国人口的第三名,前两名则是亚洲人和欧洲人。而根据广州出入境管理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14年10月25日,在广州市居住的11.8万外国人中,常住半年以上的有4.7万人,短暂停留的有7.1万人。其中来自非洲国家的占14%,约1.6万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而到2016年,在广州的非洲人数量虽然总体占比不变,仍为14%,数量却减少了5000。

    “广州黑人50万”的谣言大概缘起于2013年的一个数据:广州口岸出入境人次有54万来自非洲,而往返和多次入境都被重复计算在内。

    也就是说,聚集在广州的黑人群体,虽然数量较多,但远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泛滥”。

    那么黑人族群的犯罪率呢?广东省公安部门的另一份官方报告显示——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所有外国人,在广州的犯罪率仅为1.65%。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没有那么“多”,也没有那么“坏”的广州黑人族群,也许并不知道在中国媒体的报道中,他们已经被妖魔化和丑化到何种程度,不过他们应该还是能从中国人刻意保持距离的举动以及异样的眼神中,察觉到一丝融入的艰难。

    除非你与中国人联姻,真正成为中国家庭的一份子并得到接纳,否则,分界线一直都存在。

    更何况,他们的存在,的确带来了问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一个问题是毒品。在广州的街头小巷,曾流传过这样一个段子——“一个贩毒的黑人在中国警方来抓捕时躲在黑色的窗帘后,自以为能够用障眼法瞒天过海”。好笑归好笑,却折射出了非洲黑人从事毒品贸易的现实问题。

    在这些非洲黑人的故乡,由于政治混乱、政府无力而导致扫毒力度小,团伙的衰败期会是政府扫毒力度正常国家的几倍。而广州作为非洲黑人登陆中国的口岸之一,无疑暗藏贩毒运毒的隐患。对此,日本ZAKZAK新闻网记者也曾在报道时援引中国政府高层人士的说法:“中国南部的毒品犯罪与广东黑人不无关联。”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另一个问题则是签证。虽然迄今为止都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但签证过期、非法滞留的广州黑人的数量,绝非一个很小的数目,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被签证政策困在了中国。

    据《南方周末》报道,早前的非洲黑人进入广州,多数是通过4至6周的短期商务签证入境,如果想在中国长期发展生意,则需要经历一个无限循环的续签过程。而2013年新出台的《出入境管理法》,反而将续签流程变得更为繁杂,并要求外国人必须回到本国申请。

    当续签成本变高,获得一张中国“绿卡”又遥遥无期,大多数黑人就这么“黑”在了广州,还时不时与前来稽查的中国执法机关“作斗争”。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一夜之间,广州对非洲人的态度似乎发生了转变,从最开始的“欢迎来到广州”,变成了现如今的“请随时准备好护照以备查验”。而在这个过程中,冲突与对峙事件也在不断上演。

    2009年,两名来自尼日利亚的纺织品零售商试图逃脱签证检查,其中一名不慎从18米的高楼摔下,随后引发超过百名黑人上街示威。

    2012年,一名黑人在派出所接受签证盘查时因不明原因猝死,引发上千黑人包围派出所,举出“Give Us The Dead Body”的标语。






    2012年6月19日,上千黑人举标语抗议,与广州警方对峙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虽然广州黑人族群的群体性事件尚未升级到不可控制的地步,但因签证问题而埋下的矛盾种子,正在中国人与非洲黑人之间生根发芽。

    这其实很好理解——当一个“异族”试图在一片不属于他们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一如偷渡美国的福建人、扎根意大利的温州人,在与当地社会融合的过程中,磨合的阵痛总是如影随形。

    当我们回到最开头的那个疑问——聚集在广州的黑人,究竟是“祸害”还是“问题”?也许不至于像某些人所断言的那样,黑人全部都是面目可憎的“祸害”,但他们的存在,的确给我们带来了风险与挑战,留下一个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淘金梦”破碎后,他们正在离去

    在广州打拼的非洲黑人,无疑赶上了中非贸易增长的好时候,他们踏着掘金的步伐,在时代的浪潮中成为双方交流往来的见证者——2003年-2008年,非洲从中国进口由101.3亿美元上升至510.9亿美元;2008年,中非贸易额首次突破千亿大关;2009年,中国首次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并延续多年……

    然而,在签证压力和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双重作用下,黑人的“淘金梦”,也许将难以为继。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之前提到过,从2014年到2016年,广州黑人的数量实际上下降了5000。而根据中山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主任、“广州黑人”问题研究专家梁玉成的说法,现如今在广州的黑人,包括合法居留及非法滞留,最多不会超过3万。

    人们惧怕的“黑人肆虐”的情形非但没有发生,被怀疑和厌恶的“老黑”还在不断离去。当中国签证政策收紧、制造业成本上升、轻工业转型外移,他们早已发现,扎根数十年的广州不再是那个“物美价廉”的进货中心,而被“淘金梦”驱动的他们,只会随着产业转移而转移。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越来越多的黑人离开了广州去往东南亚,那里是“世界工厂”的替代地,不仅签证政策更为宽松,人力成本也更低——现如今,印尼工人每天的平均薪资是8.6美元,越南是6.7美元,而中国工人薪资是他们的3-4倍,这意味着,在东南亚,你可以以更低的成本买到同等商品。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曾经的广州,是一座深不见底的金矿,只要你愿意挖掘,无限的财富与机遇总会在未来等你。繁荣兴盛的中国制造业为非洲黑人打开了梦想的大门,他们前赴后继地来到这个东方的古老国度淘金,留下许多一夜致富的传奇。

    数十年的移民潮过后,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这座快要“见底”金矿,入口正在缓缓关上。

    而当踏上这片土地的他们选择离开,有人拍手称快,有人迫不及待,认为危机和问题终将随着黑人数量的减少而消散,可谁都无法否认,广州也曾是他们的家,他们来过,又离去。

    BBS提醒: 请避免提前支付订金、押金等任何费用,请与对方当面沟通,确认资质并看清条款。谨防上当受骗。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本网站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本网站及其雇员一概毋须以任何方式就任何信息传递或传送的失误、不准确或错误,对用户或任何其他人士负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

    收藏收藏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其他网友还看了 ...

    登录发布 生活求助 搜索

    Copyright @ 2022 Adelaide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User Agreement

    客服号

    公众号